临床没有哪个科室不需要康复
导语:5月7日——5月10日,第五届中国脑卒中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间隙,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江苏省人民医院励建安教授接受了医脉通等多家媒体的专访,医脉通将精彩内容整理如下。
励建安教授
记者:目前在国内,是不是所有的医院都有像您所在的医院那样都设有专门的康复医学科?
励建安教授:按照原来卫计委的规定,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都应设立康复医学科。据我的了解,现在大部分二级综合医院都已经建立了,但不是全部。三级医院我想绝大部分都已经有了,只要有康复医学科的医院,肯定不同程度上都会开展脑卒中的康复,因为这个是康复医学领域住院病人比重最大的一个。
记者: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的医生是不是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康复知识呢?
励建安教授:当然了,最好是所有的相关学科,除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其他如重症监护等,最好所有的这些医生都有好的康复意识,要理解康复是做什么的,早期康复对患者有什么直接好处,对临床治疗有什么直接好处。
但是我们国家过去的教育体系中,大部分的医学院校都没有开康复医学的必修课,即使开设选修课的也不是很多。所以过去我们的临床医师对康复的概念非常模糊,或者只知道这个名词,有的甚至连这个名词都不知道。为什么昨天我在大会报告中要特别呼吁康复的早期介入,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卫计委要求的。
脑卒中的康复,实际上是两个阶段的事。早期应该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ICU等科室,康复科派人过去做相关治疗,但是康复科医生参与到临床学科的治疗中,涉及到两个很关键的问题。
一是那个临床科室有这个基本的意识,他要愿意康复科的人来做康复治疗,如果他们是抗拒的态度,说我们这是临床救治的,你们不要进来,康复科就做不了。
第二个问题也是现实存在的,就是康复科很多人不具备早期康复和处理能力,作为一名康复科大夫,他自己能力不够。
所以这两个合在一起,有一些医院开展得不是太好。但是我相信,脑卒中发生以后的早期康复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越来越多的人会接受早期康复的概念。
记者:您刚才也提到咱们临床科室的医生需要具备早期康复的意识和能力,目前在临床上从有没有一些规范性的东西可供大家参考呢?
励建安教授:国家卫计委在2013年颁布的《关于四肢骨折等9个常见病种(手术)早期康复诊疗原则》中,就把脑卒中早期康复放进去了,还专门按照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非手术的早期康复、手术以后的早期康复,分开来表述。应该做的内容,我昨天大会报告也提到了,包括床上体位、大小便的处理等,早期会有很多简单的、不需要剧烈运动的、甚至不需要下床到外面行走的康复内容,这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性原则。
第二个重要的材料很快就要出来了,我们国家脑卒中专家委员会的几位专家正在牵头制定《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指南》,这个材料大概今年八月份出来,我们学会的年会正好那时候在天津召开,可能在大会上进行正式发布。
所以这两个材料,一个是卫计委的文件,一个是我们学术圈的指南,会对脑卒中的早期康复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记者:所以说,从早期干预的角度来讲,临床医生还是需要向康复科的医生学习很多东西。
励建安教授:大家需要互相学习,康复科的医生必须具备手术、非手术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基本情况,你的康复治疗不能够对临床治疗、对患者带来不利的影响。但我同时也希望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的大夫能理解,康复是帮忙的,不是添乱的。
记者:刚才您提到康复专业的教育问题,现在选择康复专业的医学生本来就不是很多,有很多人毕业就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本科毕业了是不是就可以工作了?还是要继续读研读博?您能不能给他们一些建议?
励建安教授:我想这是很好的一个问题,我想说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问你们,知道康复治疗师的缺口有多大吗?
根据统计,我国现在的缺口大概是20——30万,而每年院校培养不到一万人,所以康复治疗专业的就业应该是非常容易的。就业如果选择进医院,不一定非得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大医院,那么多康复医院、二级医院还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了医疗机构,还有民政、残联等部门,都需要康复专业人员。你总能找到一方天地去施展才华。
二,问学生,作为一个康复专业的医学生,自己的能力怎么样?
毕业了就具备工作的能力吗?现在国内开设康复治疗的院校有160多所,短短几年时间雨后春笋般冒出了一大堆,而这里面有许多院校师资力量有限、教学能力有限。如果学生自己再不努力抓紧学习,不通过自己宝贵的实习机会来提升自己,你就是有就业的机会,面试也会被人淘汰。
三,问政府和用人机构,配套政策到位了吗?
国内有些用人机构的政策配套是不到位的,比如现在很多二级医院,甚至县级的医院,招人都还要求硕士生、博士生,这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对康复治疗专业这样一个新型的学科,哪儿来那么多硕士、博士?况且硕士、博士学位代表的不是临床技能,用人机构的用人机制应该改革,大批的技术实用型的人才需要进来。
我最近在中残联的会议上提了一个建议,大家都知道社区康复是一个极端大的盘子,我们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中“六位一体”,其中有一位就是康复,但是六位中唯独康复没有岗位设置,计划生育有,预防接种有,临床当然有,所有的都有岗位设置,唯独没有一个岗位是给康复的。社区康复是残联的核心工作之一,他们有兼职的助理,却没有康复医疗专职人员的岗位?到了社区层面,有大量需求,却没有岗位,这是我们国家的现实。
记者:为什么没有?
励建安教授:我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但是我相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对这个岗位的认识不足。第二个原因,只要设了岗,国家就得有一笔预算投入,因为在社区层面都国家全额拨款,我估计这方面也是政府的一层考虑。其实如果政府意识到这是一个必要的岗位,就应该设这个岗,所以本质上还是认识的问题。
2009年国务院在医疗体制改革的文件中提出,中国的医疗卫生应该包括预防、临床、康复三结合,简称“防治康”三结合,你不能对“康”连岗位都不设置吧?其实如果上面我说的三个问题被解决了,学生一定有更大的就业机会,康复应该成为国内最热门的专业之一。
南京医科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始招收康复治疗专业本科生的,我们找第三方做过一个调查,关于高考志愿和最后的就业一致率,结果显示,我们康复治疗专业是100%!康复治疗专业的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也是100%,而且60%以上的人在三级甲等医院工作!这只是一个四年制的普通本科专业啊!
记者:这两年听到包括胡大一教授在内的很多专家都在呼吁康复,中国的康复现在发展到了一个什么阶段?
励建安教授:这个阶段的事其实往往是要后人说,不是当局者说的。讲了多少年“我们学科的春天到了”,可怎么永远是春天,都没有夏天的?我理解这是一个历史时期,在当局的时候你不知道这个拐点出现在什么地方。
这些年政府对康复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专业人员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老百姓的需求也越来越凸现。但是老百姓对于康复医疗的需求还没有真正凸现,知道瘫痪了要找康复,但是不知道像冠心病、心绞痛等许多常见病,就不知道找康复。
胡大一教授是先知先觉,所以他意识到如果不搞心脏康复,心脏病的医疗服务就是一个不完整的服务链,他曾经宣布,要把职业生涯的最后十年贡献给心脏康复。还有神经外科的凌锋教授、崔丽英教授,他们昨天在会后也跟我强调,必须发展康复,而且康复介入的时间不是卫计委文件里所说的48小时之内,而应该是24小时之内。这说明医疗界已经有一批领袖级的人物认识到康复医疗的重要性。
但是有这样认识的人有多少呢?临床医生有多少?老百姓又有多少呢?现在还是少的,否则不会这么艰难。
今天在场的很多都是医学专业媒体人员,我希望你们在医生队伍中多普及康复的需求、康复的知识,因为我们有太多的医生不知道康复,不知道每个医生其实都需要康复的帮助。我可以举几个例子。
比如冠心病,临床医生三个办法,要么做心脏搭桥手术,要么做介入放支架,要么开药。可是当手术不能做,支架已经放了好几个,用药又不解决问题的时候,临床医生你还能做什么呢?我们很多大夫跟患者讲,这是你的病,我们没有办法就没有办法,你就在家歇着,少一点活动。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消极的方法,你不让一个人活动,还谈什么生活质量?上街买个菜,赶个公交车,你都要心绞痛的时候,那是多大的痛苦?为什么不想别的方式?所以心脏康复毫无疑问是必要的,不光是为了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房颤、高血压等等,都是非常必要的。心脏康复现在发展非常之快,远远超过想象。
比如ICU,所谓的早期康复,只要医护人员几个简单的动作,就可以帮助患者预防很多并发症。现在已经有很多的ICU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把病人的床头摇高到30度卧位,改变平卧的体位,自然减少中心循环血容量,从而减少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有些很胖的患者,也能很好地改善因为平卧带来的呼吸困难问题。
比如肛肠科,也要康复,为什么呢?如果单纯说为了做痔疮手术,似乎觉得不需要康复,但其实,痔疮涉及到排便的问题、盆底肌的问题,都需要康复的工作。
所以临床真的是找不到一个科室,跟康复完全没关系的。
目前我们正在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策划出版一套大型的居家康复科普丛书,可能会有几十个或上百个分册,以各种健康问题和疾病为纲,每个病写一个分册,图片占70%——80%,加上少量的文字辅助。我们昨天开会的时候专门强调了,要让老百姓看了100%能够学会操作,没有一件事情需要依赖医院环境,没有一件事情需要人教会的,看了就能会。
记者:预计什么时候出版?
励建安教授:我跟他们讲的是,成熟一本出一本,最早一批今年之内就能出来,具体是10本还是20本,现在还不能说。这套书里,脑卒中可能是一个分支,脑外伤是一个,骨关节有一个,运动损伤一个,围产期的康复一个,儿童脑瘫搞一个,很多的分册会出来,只要有需求,我们就会写一本。希望能让更多的患者受益。